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传承和弘扬伟大抗战精神,马克思主义学院于2025年9月11日E301举办2025年秋季“开学第一课”。本次讲座由学院党总支书记兼“四个自信”研究中心主任曲弋教授主讲,主题为《抗战淬炼的脊梁,振兴铸就的辉煌——从抗战精神到工匠精神使命接力的工大答卷》,马克思主义学院全体师生共同参加“开学第一课”。


曲弋从辽宁作为“抗日战争起始地”的历史地位讲起,回顾了九一八事变、中共满洲省委抗日宣言、东北人民抗日义勇军英勇斗争等重大历史事件,深刻阐释了抗战精神中的爱国情怀、民族气节、英雄气概与必胜信念内涵。讲座重点聚焦“抗战精神”与“工匠精神”的内在联系与时代传承,从理论上较为系统阐述了“抗战精神”与“工匠精神”的逻辑纽带与精神接力密码——在抗日战场上,先烈们以生命捍卫尊严,今日工大人则以数十年如一日的专注,将爱国热忱注入大国重器的制造,实现从“保家卫国”到“产业报国”的精神升华;抗日英雄们以血肉之躯抵抗侵略者,工大人以“中国制造”打破国外技术垄断,用“中国标准”重塑民族工业尊严;“工匠精神”就是新时代的“英雄气概”,大国工匠就是新时代的民族英雄;当代大学生应以“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中“展示才华、大显身手”,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民族振兴。


曲弋通过我校唐任远院士为代表的优秀科技工作者们、杰出校友洪家光、刘铁、刘开周、唐元贵、徐志刚、葛丽玲、盖立亚等工大人的先进人物与事迹,生动展现精神传承在当代的实践路径与价值内化,这一精神接力体现了“价值内核—行为转化—时代实践”的逻辑主线,是历史连续性与实践统一性的现实印证,也是对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时代诠释。他勉励同学们深刻把握抗战精神与工匠精神的内涵,主动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弘扬抗战精神,以工匠精神践行学术追求和专业报国。


讲座结束后,师生们纷纷表示,这场“开学第一课”不仅是一堂深刻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更是一次精神的洗礼和使命的传承。通过曲弋书记的讲解,大家更加坚定了理想信念,增强了作为工大人的自豪感和责任感。

未来,马克思主义学院将继续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以红色文化育人为导向,推动抗战精神与工匠精神的融合传承,为培养更多具有家国情怀、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优秀人才贡献力量。
